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课题组揭示蓝藻水华产生致畸物质维甲酸
来源:科学与学科建设处 作者: 编辑: 点击数: 日期:2012-06-19 字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体中青蛙畸形的现象引起生态环境科学家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青蛙发育和致畸研究表明,类维生素A物质在青蛙体内的过量或不足是导致畸形发生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发现青蛙畸形往往发生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和水体中,但是由于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水环境中存在能导致人类和动物致畸的维甲酸类物质,因此青蛙畸形的成因一直困扰着生态环境科学家(Souder W., A plague of frogs. Hyperion Press, 2000)。

维甲酸及维甲酸类物质是动物和人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活性物质。有着广泛的生理学和药理学活性,在脊椎动物生长、发育和细胞分化尤其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调节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多方面的形态形成。科学家发现,其可以激活再生所必要的基因,是动物肢体再生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物质。

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课题组对中国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太湖的研究发现,太湖蓝藻水华能够产生高浓度的维甲酸类物质,进一步分析39种藻类,发现其中32种能产生维甲酸及其类似物,而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是产生维甲酸类物质的主要藻种。传统观点认为维甲酸类物质只能由人或动物产生,环境中的维甲酸类物质只能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本研究首次发现细菌亦能产生维甲酸类物质,这个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也唤起了人们对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和健康危害更大的关注。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特别以湖泊和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地区,水华藻产生的维A酸类物质可能通过饮用水或者淡水生物对当地人群带来健康风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项目的资助下,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课题组发现,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水华能够产生具有强致畸效应的维甲酸类物质(Cyanobacteria Blooms Produce Teratogenic Retinoic Acids),推翻了维甲酸是脊椎动物所特有的传统认识。该研究成果于5月29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相关的研究内容被《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生态学家 Karl Havens指出该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opens up a new area of potential research),以野生青蛙畸形研究著名的Pieter Johnson认为该研究将有助于解释湿地环境中青蛙畸变现象。

文章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5/21/1200062109.abstract

版权所有:内江师范学院 科技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邮编:641100  邮箱:sfkyc@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