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记忆]
时光荏苒,20年后,又是一番风风雨雨,20年间,斗转星移,师专当年的古朴校园里,一幢幢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依山傍水的灵秀书院,在沱江的另一岸动土开建,而这一切在邓盛刚的眼里,都成了心里的一股股来势汹涌 的情感,时光汇聚之下,即刻便要奔涌而出。“发展快,势头猛”是邓盛刚对母校变化最简洁的叙述,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从受教学子到走上三尺讲台,他手执教鞭,春风化雨,诲人不倦;他从独自逐梦直至为人筑梦,谆谆教导,孜孜不倦,桃李满园;他是踏实勤奋的好学稚子,他是能力卓越的学生干部,他更是受人尊敬的解惑老师。关于内师,他有着说不尽的情愫, 尽管现在师专已经变成了师院,但他依然亲切地称之为师专。他就是我校化学1992级校友,内江市六中副校长邓盛刚。
而这简短的字词之后,是邓盛刚作为学子对母校真实真挚的一片热忱。
20年的时光是一把精致的刻刀,它勾勒出了学子与昔日不同的模样,加重了成熟与稳重的力道,让邓盛刚在摸索与奋斗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应活出的模样,在坚持与奉献的道路上越走越长,也越走越远。时光这把刻刀,在邓盛刚的身上,留下了关于师专不可磨灭的镌印。活出自己,活出岁月, 这就是邓盛刚。
1992年的师专仍实行票据制。饭票,是邓盛刚不可复制的记忆。那一张张似乎带着翅膀的饭票,从记忆的远处而来,拉着邓盛刚向20多年前的时光飞奔,他的脸上不禁散发灿烂的笑意。他说,那是每月发饭票的日子,手中握着一叠饭票的满足感无法言喻。那些几寸大的票纸,承载着他幸福的珍贵记忆。他与师专的一点一滴亦如这些票纸般数量庞大而又异常珍贵,繁杂、 冗长、不可复制、无法超越。
学生时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灿烂和珍贵的。而对邓盛刚而言,他在师专蜕变、成长、执着,那是一个属于青春的时代,无关金钱,无关选择,无关伤痛,无关遗憾,只有良师益友,青葱岁月和无畏无惧。那时的干部责任,有难同当的真情挚意;那时的奋笔疾书,挑灯夜战永不回头, 那时的一切,都如天空高悬的日月一般,在邓盛刚往后的人生征途上,散发光芒,日夜陪伴,给予他力量与支持,告诉他,师专同在,人生路上,永不孤独。
[—路兼程,有您引领]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想获得机会最重要的是必须打造好自己,丰富自己。”邓盛刚坚定地说道。
1995年,邓盛刚顺利地从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资中从事化学教育。 1996年内江市教育局选拔考核,邓盛刚毫不犹豫地投出了自己的简历。师专丰富的学生会干部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使他被四川省教育局看中,调往内江四中任团委书记一职。1997年他又被调到内江市最好的一所中学——内江六中,担任政教处主任,一边从事教育一边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管理。
2002年暑假,内江师范学院有一批大学生去阿坝州进行义务支教,校领导对邓盛刚发出了邀请函,希望他能带领这支队伍,他不孚众望,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归来之后的他继续保留着支教的习惯,他认为支教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磨炼,是一种人生财富。
回望来时路,邓盛刚说:“师专就像是我的母亲,她孕育了我3年,在这3年里,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引领我求知的欲望,现在我羽翼丰满,该是 回报‘母亲’的时候了。其实很感谢师专能给我这次机会,在支教的那段日 子,让我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纯真善良,了解到那里的教育方式, 教育理念和家乡的不同,给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古人曾说‘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这是全天下每个母亲的心理,它蕴涵了母亲对儿女的无私关爱,就像师专对我,虽已远离母校,但她仍不忘对我栽培,可以说没有内师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很感谢师专给我的一切。”
[执着追寻,拥抱未来]
提及现在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有给自己很好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在某个时期该干什么的现象,站在学长的角度,邓盛刚建议内师学子们首先要定位准确,确定目标,然后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借助内师优越 的资源,努力打造自己,充实自己,在机会来临之际,抓住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是母校60华诞,邓盛刚为母校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内师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了各种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知识储备都有很大提升。希望内师会越办越好,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更多的辉煌。”
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情。在教师岗位数10年,邓盛刚用行动为孩子们绘制了一幅又一幅关于人生、关于梦想的未来蓝图,他用努力和责任来捍卫“老师”这样一个珍贵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