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不畏孤独]
艺术是没有疆界的,因为它们都是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于细微之处迸发出的灵感火花。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善于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对生活的探索永远保持着热情,并且将这种为之独有的情感融入更富灵性的美的创造之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斩获陶艺类金奖的、用泥土创造奇迹的艺术家孟福伟,聆听他与母校的不解情缘。
1994年,一个身体单薄的男孩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了内江艺体师范学校的校门前。他们坐了火车、汽车,还有轮船,跋山涉水,几经辗转才来到这里。可在男孩心中,对新学校依然充满着无限的期许,舟车劳顿也显得不那么疲惫了,这个男孩就是孟福伟。
孟福伟回忆,那个时候学校十分简陋,甚至连围墙都没有,比起老家青川县的一些中学还要差很多,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一时难以接受,当时他就产生了想要离开的冲动。但是看到父亲脸上欣慰的笑容,他忍住了这股冲动,决定还是先留下来学习半年,看看效果再说。而内师也没有“辜负”他最初的期待,最终以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教风,让他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
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年代,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很少,所以大多数的周末时光孟福伟都是在画室度过的,并且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这样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或许很枯燥,但是他却乐在其中。他说:“可能正是因为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所以现在的学生体会不到我们这一代人不一样的幸福……”在那个时候,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自己的专业,对他来说就已经是件很幸福的事了,外面世界的热闹,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他从不参与。他说他不喜欢热闹,更准确地说是害怕热闹,所以他更喜欢当一个局外人,譬如坐在自家门口的板凳上,看着来来往往去赶集的行人,从他们喜悦的表情中感受他们的快乐,这也是一种简单而无与伦比的幸福。
年轻人总有一股冲劲,当看到那些专业十分出色的老师也依旧很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时,孟福伟就愈加崇拜他们,于是也愈加专注于自己专业技能的锻炼。在一次美术鉴赏课上,孟福伟看到了荷兰画家布鲁盖尔画的一幅关于农村的油画,那幅画深深触动了他,他自己也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却没能画出那么美的农村生活,于是这触发了孟福伟对于农村题材油画的创作灵感。皇天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的练习让他的专业基础愈发扎实,而他也在油画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为他后来从事雕塑艺术奠定了很好的美学基础。
[修炼自我,教学相长]
如今,孟福伟已是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一名雕塑老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在学生身上看到许多自己曾经的影子,譬如自己对美学的热爱,对艺术的热情等等。
在他的记忆里,大学时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便是熊国民老师,熊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兼书法老师,而让孟学长对熊老师印象深刻的原因则是因为熊老师对他的爱护。在一次与高年级师兄的争执中,孟福伟作为受害者也差点受到学校处分,最终因为熊老师的据理力争得以平安无事。事后,熊老师也推心置腹地和孟福伟谈心,告诫他:“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使是得理也要饶人,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就好比是一场旅行,我们所关注的并不只是眼前这一点点景物,应该将眼界放于平野之处、山横之外,不拘于小节。”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道理说着简单,但那时年轻气盛的孟福伟却不是很能理解。在往后的岁月里,他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也明白了当初熊国民 老师对他的一番苦心。友多如兄弟,情深如家嫡。熊国民老师所授之理伴随着他一路前行。也正因如此,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顺。
作为一位雕塑家,孟福伟依然选择当一名老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他看来,“教学相长”这四个字是十分受用的。在教授学生技艺的同时, 自己也能够温故知新,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并且孟福伟还始终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专业能力,他说,要如此才能担得起一个老师应尽的职责。
[寄语母校,展望未来]
事实上,孟福伟在工作时也时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但是每当这时,他就会把曾经所学过的知识在脑海里过一遍,最后他发现,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藏在那些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知识里,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之后的一切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针对艺术类学子,他还提出了建议。“从基础做起,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需要,并且要不断向周围人学习。”他认为,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发生质的飞跃,而这点对艺术类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同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做事的心态,主动总是要比被动好,在工作学习时也能更加有动力。
对于母校,孟福伟始终心怀感激。几年前他也曾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开设讲座,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看着母校的许多变化,他感到无比欣慰。但在他的眼里,记得最深刻的还是那些没变的地方,毕竟那些地方都承载着他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
在母校建校60周年之际,他由衷地感慨:“60年对一个人来说或许很漫长,甚至是一生,可对一所大学而言,60年还很年轻,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重任就在一代又一代内师人肩上担负着,所以我们不仅要记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要铭记‘明德、博学、笃行、创新'”